| 【课程介绍】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,除了做好产品生产和产品测试 以外,还要学会创新,做好新产品开发,只有立足于产品开发和产品设计的基础 上,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吸引众人眼球,从而赢得市场。
 【课程收益】◇ 了解业界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中试管理模式与实践 ;
 ◇ 掌握面向制造系统的产品设计(DFM)的方法与实施过程;
 ◇ 掌握面向生产测试的产品设计(DFT)的方法与实施过程 ;
 ◇ 掌握面向制造系统的新产品验证的过程与方法;
 ◇ 掌握在满足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缩短产品试制周期的方法和技巧 ;
 ◇ 了解如何建立从样品到量产的管理机制 。
 【课程大纲】 第一章:案例研讨 第二章:从样品到量产概述◇ 企业在追求什么:技术?样品?产品?商品?
 ◇ 研发与制造的矛盾
 1.制造系统如何面对研发的三无产品?
 2.研发如何面对制造系统越来越高的门槛?
 ◇ 研发与制造矛盾的激化:中试的产生成为必然
 ◇ 中试的定位与发展:
 1.研发(RD)、中试(D&P)、生产(P)的关系
 2.中试的使命是什么?
 3.中试如何定位?
 4.中试的发展问题
 ①大而全?
 ②专业化分工?
 ③产品线划分与共享平台
 ④中试人员的发展定位:广度与深度问题
 ◇ 中试的业务范围
 1.中试业务:新产品导入(NPI)
 2.承上:如何面向产品的研发?
 3.启下:如何面向产品的制造?
 4.桥梁:中试作为连接研发与制造的桥梁,独木桥还是阳关道?
 ◇ 演练与问题讨论
 ◇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,是否需要建立并发展中试的职能?
 第三章:新产品导入团队◇ 新产品导入团队的构成
 1.工艺工程
 2.设备工程
 3.测试工程
 4.工业工程
 5.产品验证
 6.试生产(计划、生产、质量)
 ◇ 新产品导入团队的职责
 ◇ 新产品导入团队与产品开发团队的关系
 1.开发模式的演变:串行变并行
 2.并行工程在产品开发中如何体现?
 3.新产品导入团队如何提前介入研发?
 ① 为什么要提前介入?
 ② 提前到什么时候介入?
 ③ 提前介入做什么?
 ④ 新产品导入团队的管理;
 ⑤ 新产品导入团队与产品开发团队、职能部门的沟通
 ⑥新产品导入团队成员的汇报、考核和管理机制
 ◇ 演练与问题讨论
 ◇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,研讨建立新产品导入团队的时机
 第四章:面向制造系统的产品设计(DFM) ◇ 如何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进行可制造性设计
 1.从制造的角度来看产品设计
 2.工艺人员介入产品开发过程的切入点:从立项就开始
 3.工艺管理的三个阶段:工艺设计、工艺调制与验证、工艺管制
 4.工艺设计
 ① 如何提出可制造性需求?
 ② 需要哪些典型的工艺规范?
 ③ 可制造性需求如何落实到产品设计方案中?
 ④ 工艺设计与产品设计如何并行?
 ⑤产品工艺流程设计
 ⑥电装、整装、包装与物流的可制造性设计分析
 ⑦如何确保可制造性需求在产品开发中已被实现?
 ⑧工艺评审如何操作?
 ⑨什么时候考虑工装?
 ⑩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同步输出工艺文件与生产操作指导文件
 5.工艺调制与验证
 ① 工艺验证的时机
 ② 工艺验证方案包括哪些内容?
 ③ 如何实施工艺验证?
 ④ 工艺验证报告的内容
 ⑤ 如何推动工艺验证的问题解决?
 ⑥ 研发人员如何配合新产品的工艺验证?
 ⑦ 制造外包模式下的工艺如何验证?
 6.工艺管制
 ① 工艺管制的困惑:救火何时是尽头?
 ② 工艺转产评审(标准、流程、责任)
 ③ 量产过程中的例行监控与异常管理
 ◇ 演练与问题讨论
 ◇ 分析学员企业的工艺管理工作做到什么程度?存在哪些差距?
 ◇ 工艺管理平台建设
 1.谁负责工艺平台的建设?
 2.工艺委员会的产生:责任与运作模式
 3.如何进行工艺规划?
 4.基础工艺研究与应用
 5.支撑工艺管理平台的四大规范
 ① 品质规范
 ② 设备规范
 ③ 工艺规范
 ④ 设计规划
 6.工艺管理部门如何推动 DFM 业务的开展?
 7.工艺体系的组织构成、发展与演变
 8.工艺人员的培养与技能提升
 ◇ 演练与问题讨论
 ◇ 分析学员企业的工艺平台建设工作做到什么程度?存在哪些差距?如何 改进?
 第五章:面向生产测试的产品设计(DFT) ◇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测试策略
 1.研发测试(Alpha)
 2.试验局测试(Beta)
 3.生产测试
 ◇ 研发测试(Alpha)与 BETA 测试
 1.测试人员介入产品开发过程的时机(提可测试性需求的时机)
 2.可测试性需求需要考虑的内容(示例)
 3.单元测试、模块测试、系统集成测试、专业化测试、BETA 测试的重点 分析
 4.产品开发过程中测试业务流程分析
 5.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开展测试的相关工作(短平快的项目测试工作开展)
 ◇ 面向生产测试业务的产品设计与开发
 1.生产测试业务流程分析
 2.典型的部品测试、整机测试方法介绍
 3.开发专门的生产测试工装的条件分析
 4.生产测试工装的开发管理
 5.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实施面向生产测试的产品设计?
 ① 如何提出可测试性需求?
 ② 可测试性需求如何落实到产品设计方案中?
 ③ 研发面对众多的需求如何取舍?可测试性需求的优先级分析
 ④ 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同步开发生产测试工装?
 ⑤ 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同步输出生产测试所需的操作指导文件?
 ⑥ 如何进行测试工装的验证?
 ⑦ 如何推动测试验证问题的解决?
 6.如何推动可测试性设计(DFT)业务的开展;
 7.如何进行测试平台的建设?
 ◇ 演练与问题讨论
 ◇ 分析学员企业的 DFT 工作做到什么程度?存在哪些差距?如何改进?
 第六章:产品试制验证管理 ◇ 影响产品试制周期的因素分析
 ◇ 研发人员对试制准备提供的支持
 ◇ 试制团队的构成、职责与定位(设置试制部门的时机与优缺点分析)
 ◇ 试制人员介入产品开发过程的时机
 ◇ 如何进行试制准备(准备要素示例)
 ◇ 面向制造系统的验证
 1.研发人员如何在试制过程中进行产品设计的优化
 2.制造系统的验证策略与计划
 3.制造系统的验证方案
 4.如何实施制造系统的验证
 ①工艺验证(工艺流程、工艺路线、单板工艺、整机工艺、包装工艺、 流工艺)
 ②工装验证(装配工装、测试工装、生产设备)
 ③结构验证
 ④产品数据验证(BOM 验证、制造文档验证)
 ⑤产品试制验证(质量、效率、成本)
 5.批次验证报告,验证多少批才合适?
 ◇ 转产评审
 1.研发人员如何支持新产品的转产工作
 2.转产评审的评审组织如何构成?
 3.评审标准是什么?
 4.如何判定是否转产?
 5.评审流程与运作机制
 ◇ 产品转产后的管理
 1.新产品的试制效果评价
 2.新产品的质量目标达成情况
 3.工程变更管理
 4.缺陷与问题管理
 5.质量审计
 ◇ 演练与问题讨论
 ◇ 分析学员企业的产品试制验证过程,分析差距,提出改进建议。
 讲师介绍:吕立桂6Sigma MBB
 专业背景:吕老师于1997年加入沪东重机公司(沪东造船集团子公司),担任项目工程师,加工车间现场质量主管。
 于2000年05月加入GE担任专职黑带(BB),主要负责工厂6Sigm、Lean活动的推动,于2001年年底获得GE总部首批颁发的全球认可的黑带证书。由于业绩出色,被提升为该业务部门中国区质量经理。2003年年中,加入新加坡大道集团公司,历任中国区质量经理、上海工厂厂长,在工厂导入六西格玛与精益理念,获得可观的收益。
 吕老师作为专职培训师以来辅导多家企业导入6Sigma(DMAIC&DFSS)、Lean、DOE、QFD等管理方法和工具,并深受好评。
 擅长课程:6 Sigma系列课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Lean 精益生产系列课程
 项目管理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OE试验设计
 QFD质量功能展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
 质量管理/质量保证系列课程(APQP/PPAP/FMEA/MSA/SPC) 等
 授课风格:吕老师在培训中采用互动性双向交流方式,案例讨论、角色扮演、游戏竞赛等方法,使学员在其引导下,皆能激发脑力、深入思考,真正做到学以致用、即学即用。
 |